(通讯员 徐娜 罗涛涛)今年6月25日是第34个“全国土地日”。近年来,汨罗市检察院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土地资源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党委决策部署,秉持“土地安全是国之大者”的工作理念,依法能动履职,以公益诉讼检察赋能土地资源保护,守护青山绿水,推动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
监督非法侵占耕地,守护耕地保护“红线”
“幸好有你们检察院,困扰了我们几年之久的耕地问题终于解决了。”一位汨罗市归义镇的居民感慨说道。
原来,该镇大屋彭耕地被非法侵占长达五年之久,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民耕种,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在发现这一情况后,汨罗市检察院依法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能,积极调查取证,厘清行政机关职能,并通过制发检察建议、召开公开听证会、整改推进会等,督促汨罗市自然资源局和镇政府进行整改,历时两个月终于让昔日乱石堆放的耕地恢复到了可耕种状态。
与此同时,如何以诉源治理促进社会治理,推动检察建议从“办理”向“办复”转变,今年6月初,汨罗市检察院依据前期就侵占耕地案件办理制发检察建议的治理经验,针对个案暴露出有关责任部门在耕地日常保护工作中存在预警机制、验收机制、信息共享等方面的管理漏洞,展开详尽调研。通过调取本市辖区内耕地保护数据及相关文件、现场勘察、走访调查,并针对近 2 年办理的耕地保护行政公益诉讼案例进行系统梳理后,向汨罗市自然资源局依法制发社会治理检察建议,通过社会治理“良方”,以更高层次诉源治理促进更高水平耕地保护。
整治河道土地侵蚀,打造汨罗江沿岸生态蓝线
2023年6月,汨罗市委书记朱平波带领汨罗市检察院等相关部门人员在汨罗江巡河时发现新市镇大桥南侧沿江河道边堆积了大量固体废物和建筑垃圾,当即将线索移交给汨罗市检察院办理。收到该线索后,该院立即启动公益诉讼检察监督,通过现场调查、专业勘测等方式,全面了解汨罗江河岸土地受损情况,发现倾倒的弃渣与生活垃圾严重侵占河岸线,侵蚀土地,造成原有植被损毁,岸线生态功能基本丧失。
当年7月,汨罗市检察院就汨罗江河岸线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进行行政公益诉讼立案,并向汨罗市水利局和新市镇政府发出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建议两家单位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方案,及时依法处置堆积的固体废物、淤泥垃圾,对河岸线沿岸风景进行修复与综合整改。在汨罗市检察院的推动下,通过召开专题研究、磋商会议等方式,多次与水利部门、新市街社区进行沟通,督促相关单位拆除涉案垃圾场堆放的废旧塔吊,清理固体废物,重新更换新土。据统计,相关单位共清理垃圾1000余吨,安装污水管道300米,修复被占用面积20余亩,受损河道得到修复,土地生态功能获得恢复。
如今,依托“河湖长+检察长”协作机制,检察机关力促形成政府、基层社会组织和居民共治的河道环境保护格局,赋能河道土地保护,打造汨罗江沿岸生态蓝线。
督促矿山修复,建设汨罗生态乡村
夏日的山林静谧而旺盛,仿佛一幅静态的水墨画。汨罗市川山坪镇望塔村后山上丛林环绕,绿意盎然。然而两年前透过无人机镜头观看,该处黄土裸露、地面凹凸不平,昔日非法采矿点留下的“ 伤疤”清晰可见,山体及原有森林景观、地形、地貌和植被破坏殆尽,并且开采陡壁上方竹林已部分垮塌,存在塌方风险,严重威胁当地居民人身安全。
为确保土地资源恢复如初,汨罗市检察院向汨罗市自然资源局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并委托相关技术单位评估生态受损程度、生态修复费用,制定修复方案,及时进行修复。整改期间,该案承办检察官多次到现场勘察,对整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建议,跟进监督整改情况。
如今,该非法采矿点安全隐患基本消除,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修复,种下的板栗树蓬勃生长,为川山坪镇望塔村的炎炎夏日增添了一缕缕清爽和凉意。
土地资源保护事关国计民生,汨罗市检察院始终知责于心、履责于行,以高质量检察履职践行保护土地资源的责任担当,突出监督职能,加大办案力度,2023年以来,共督促保护耕地 110余亩,处理固体废物 505 吨,修复河道80米,监督修复矿山5.6亩,恢复和补植复绿林地37.98亩,为汨罗市土地资源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下一步,汨罗市检察院将一如既往扛牢土地保护之责,持续立足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以“检察蓝”守护美好家园,为汨罗市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检察力量。